農村金融時報-農金網北京訊(記者田耿文)你注意到了嗎?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
“鄉村振興”被提及37次
“金融”被提及10次
“保險”被提及9次
“補貼”被提及5次
2月2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文件”)正式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指出,“三農”工作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鄉村振興務必抓緊抓實。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元年的一號文件,是‘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后的首份一號文件,是‘十四五’階段的首份一號文件,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我國現代化建設開啟新階段的首份一號文件。它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新階段,三農工作開展的重點、方向以及保障等關鍵,為重心全年轉向鄉村振興,為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等銜接,提供了詳細、具體、豐富等藍圖和‘施工圖’。”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告訴記者。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如何助力和接續鄉村振興?對農村金融市場有何影響?文件圍繞加強農業信貸支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金融支持方式等方面提出多項舉措,為金融更好地服務“三農”指明了方向。
37次提及“鄉村振興” 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已實現良好開局,正待全面推開。
文件指出,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記者注意到, 2018年的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已把鄉村振興寫進了標題。今年,“鄉村振興”不僅再次出現在一號文件標題中,而且,全文提及“鄉村振興”多達37次,鄉村振興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是對工作重點的歷史性轉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正河認為,脫貧攻堅主要是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而鄉村振興的范圍則更廣,要求環境、治理等方面全面發展,更具有戰略性。
文件要求,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贏脫貧攻堅戰后,既要通過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又要借鑒脫貧攻堅的政策體系和機制辦法抓好鄉村振興,實現無縫對接、有效銜接。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 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并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10次提及“金融” 農金的作用和力量被高度重視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金融”一詞被提及多達10次。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在接續跟進的鄉村振興過程中,更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
文件指出,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明確地方政府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穩妥規范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保持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縣域農村金融機構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做好監督管理、風險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農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強化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按照文件要求,各涉農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支持力度,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同時,還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全面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
首次提出“鄉村振興基金”“農村信用體系”
與往年一號文件不同的是,今年的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基金、信用體系建設等。
文件指出,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產業發展。
在農村信用體系方面,文件指出,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
農村信用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各地以科技為支撐不斷創新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模式,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構筑了持續有力的金融支撐。
“農村金融改革”歷年多有提及 今年重點在“深化”
文件要求,堅持為農服務宗旨,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實施最優惠的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
近年來,農信社改制一直在以較高速度穩步推進中,改制實踐也可以看出,保持縣域法人數量穩定、將業務框定在一定區域內,能夠防止資金外流,也是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支小的基礎。
這為機構帶來市場化思維和發展活力,但部分機構的支農支小的定位也因業務的多樣性而被分散。因此,對于農村金融機構定位回歸的反復強調體現在近年的一號文件中。
比如,在2018和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提到推動農村金融機構逐步回歸本源,將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2020年的一號文件也是要求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堅持縣域法人地位。還要求加強考核引導,合理提升資金外流嚴重縣的存貸比。
“普惠金融”連續6年被提及
今年重點在“數字化”
發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持續提升縣域地區金融服務覆蓋面。自2016年以來,每年的一號文件均有提及。
與往年提法不同的是,今年的一號文件將普惠金融的重點有所傾斜,指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
數字普惠金融創新在“數字”二字,這一概念的提出,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為廣泛的平臺,同時也有利于加快金融服務獲得的進程,是互聯網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形成的新業態,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
文件還指出,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
“農業保險”與“財政補貼” 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與金融相關的“保險”一詞被提及9次;“補貼”一詞也被提及5次。
文件提出,將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做法逐步擴大到全國。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在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方面,文件指出,穩定種糧農民補貼;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支持有條件的省份降低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費縣級補貼比例;開展農機作業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