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愛靜 通訊員 馬俊 孫丹陽
根據浙江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率先要消除貧困縣、貧困鄉鎮和低收入農戶的貧困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浙江農信堅持“姓農、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充分發揮人才、信息、資源、服務優勢,利用金融力量,深耕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成體系、全方位、有特色的消薄扶貧之路。
黨建共建 以金融之力助消薄
“現在村子里路燈亮了,衛生有人管了,干凈了很多。”寺山村原村支書葉土強說。
位于浙江西南部的松陽縣葉村鄉寺山村是個典型的移民村,村集體資源匱乏,僅有13畝山地茶園,無人經營打理,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2018年,浙江省農信聯社與松陽縣葉村鄉寺山村簽訂了《“千企結千村,消滅薄弱村”村企結對協議書》,正式開啟金融消薄扶貧之路。
浙江農信轄內松陽農商銀行積極投身到結對村的消薄專項行動中,建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紀委書記為副組長,機關黨支部書記、葉村支行行長等6個人組成的幫扶小組,與寺山村黨支部建立黨支部共建聯盟,幫助村民轉變理念,找出消薄方向,共商拓寬集體經濟增收路徑。
松陽縣的農田大多用來發展茶葉種植項目,本地種植的蔬菜很少。于是,幫扶小組就在寺山村的13畝荒廢茶園上做文章。
松陽農商銀行工作人員走訪葉村鄉寺山村蔬菜基地,了解生產經營情況
村里組織人員清除掉老茶樹,建立綠色蔬菜基地,農商行出資配套自動灌溉技術,并與轄內大型超市開展“農超對接”,在超市開辟“消薄”蔬果專柜,推進銷售。
2018年,寺山村成功實現經營性收入6.5萬元;2019年,寺山村經營性收入已超13.5萬元,順利完成消薄任務。如今,寺山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干部齊心協力,村民安居樂業。
這是浙江農信推動黨建共建,以金融之力助消薄的縮影。截至今年9月末,浙江農信向村集體投放貸款余額176.72億元,其中支持經濟薄弱村貸款余額14.28億元
小額普惠貸 鼓起低收入農戶的錢袋子
去年12月,浙江省農信聯社聯合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發揮“金融+政府”合力優勢,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發展。
家住浙江省江山市清泉村的毛井海,從小家境貧寒,夫妻倆一直在家務農,收入微薄,2009年被列入低收入農戶。2011年,不服輸的毛井海在浙江農信轄內江山農商銀行3萬元低收入農戶貸款的支持下,承包了150多畝地,開始種植獼猴桃、山茶樹。夫妻倆勤勤懇懇,在2016年摘掉了低收入農戶的帽子。
今年,受疫情影響,茶葉和獼猴桃訂單減少,毛井海又陷入資金困境。江山農商銀行客戶經理走訪中得知情況后,利用浙江農信“豐收互聯APP”,當天就為毛井海在線簽約了小額普惠貸款,幫他解決了工人工資、肥料采購等資金難題。隨著市場恢復,毛井海又燃起信心,今年他的銷售收入可達30萬元。
對于大部分農戶來說,由于不了解貸款政策,總覺得去銀行貸款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尤其那些低收入農戶,不好意思主動到銀行貸款。
浙江農信推進的小額普惠貸款產品,堅持把“普”和“惠”放在首位,給予轄內每個農戶3萬元的無差別基礎授信。
所謂普惠,“普”就是全員普及,浙江農信轄內各農商銀行組織客戶經理走村入戶,通過多種方式把小額普惠貸款政策傳達到每一個農民;“惠”不僅僅是利率實惠,更是便捷,農戶只需要通過“豐收互聯APP”、微信小程序等在線申請辦理,對于有更高需求的客戶,設有便捷的“增信提額”機制。
目前,浙江農信小額普惠貸款授信服務覆蓋率已達99.33%,基本實現了普惠授信全覆蓋,為低收入農戶致富提供了有利的金融保障,鼓起錢袋子不再是難題。
此外,浙江農信還與財政等部門聯動,依托“愛心卡”等載體,精準發放了一系列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推出“被征地農民養老貸”“生源地助學貸”等專項扶貧信貸產品,持續減免“豐收卡”開戶費、工本費、年費等費用,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力度。
到今年9月末,浙江農信支持低收入農戶3.95萬戶、發放貸款余額23.92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12萬戶、余額5.53億元。
久久為功 助脫貧攻堅成果可持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浙江農信堅持“一村一策”,將消薄工作落到實處,為村集體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造血”項目。
浙江省江山市清泉村是移民新村,村內無集體資產,也沒有土地,村支書吳香華想通過建立淘寶大樓來增加村集體收入,但苦惱的是建樓資金不足。
江山農商銀行以創新為驅動,一手抓陣地“筑巢”,創新“租賃收益權質押貸款”,以淘寶大樓未來租賃收益作質押,發放150萬元貸款,成功支持清泉村建成2500平方米的淘寶大樓,筑巢引鳳;一手抓人才“引鳳”,根據電商在網絡平臺的信用等級、銷售額、利潤率、商品分類、物流快遞出單記錄等數據,專項搭建電商創業平臺,推出“電商創業貸”及“電商成長貸”融資產品,帶動50多家“電商達人”入駐淘寶大樓,帶動本地山茶油、獼猴桃、茶葉等農產品抱團上網闖市場,增加村民收入。
目前,清泉村已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專業村”,全村電子商務交易額破億元,電商每年支付的租金就為清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創收30多萬元,從脫貧搬遷時的零收入,發展為集體經濟百萬村。
同時,清泉村電商的發展帶動倉儲和住宿需求增加,電商企業租用了村民閑置的43套搬遷安置房,年租金收入達40萬元,戶均增收9300元。
扶貧路上,除了資金支持外,還要扶智,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為此,浙江農信與浙江省教育廳合作對接,將合適的村培育成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合作基地和“三農”實踐基地,為更多的鄉村提供發展新思路和新模式。
此外,為強化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自身的造血能力,浙江農信創新運用互聯網思維,將生態優勢與賣農產品結合,通過專業化包裝宣傳,在浙江農信手機銀行平臺銷售綠色農產品,為村集體、農民拓寬銷售渠道,帶領他們發展線上化銷售模式,增加收入。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浙江農信累計幫助薄弱村在線上銷售價值952.73萬元的農產品。